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经济总量攀升年均增长15.9%
伶仃洋畔,珠海周年总量增长风起云涌。经济建立经济
本月上旬,特区珠海108个“海上新基建”项目发布;不久前,攀升全球首创的年均“湾区伶仃号”下水,全国首个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投产。珠海周年总量增长45岁的经济建立经济珠海经济特区,在浪潮翻涌中,特区澎湃青春活力。攀升

1980年8月26日,年均珠海经济特区正式建立,珠海周年总量增长全新的经济建立经济篇章从此开启。

45年来,特区珠海凭借敢闯敢试的攀升气魄胆略,坚定不移走深化改革之路、年均协调发展之路、人民共享之路,创下众多意义深远的“中国第一”。

45年来,珠海经济总量从2.61亿元增加到4479亿元,年均增长15.9%,排名由全省第17位跃升至第6位;人均GDP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深圳。
新的起点,新的未来。珠海将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前沿绽放出夺目光彩,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改革之路▶▷
以率先之举擦亮特区金字招牌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珠海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
今年4月,珠海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100项重点改革举措,拿出“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的特区态度,力争推出一批全国首创、极具特区辨识度的改革举措,擦亮特区改革“金字招牌”。
经济特区设立,始于改革。特区精神延续,要靠改革。
回首来路,珠海经济特区从“一条街道、一间粮店、一座工厂、一家饭店”起步,创下意义深远的多个“全国第一”。
开办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石景山旅游中心;发行中国境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建设中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率先实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五个统一”;开创“科技重奖”的先河。
一系列“首创”,拉开了时代变革的大幕。45年间,珠海以开拓者、实干家的精神,当好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在经济体制、法治建设、开放体系、区域协调、民生改善等各个领域,打造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改革成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探索者和践行者。
和谐之路▶▷
数十年坚守迎来别样花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珠海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4月,珠海召开了一场特别的高质量发展大会,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确定为着眼未来的战略之举,并着重部署“云上智城”等新质生产力项目。
这既是源于当前全球科技革命的浪潮,也基于珠海沉淀数十年的“科创基因”和“良好生态”。
特区创办之初,该怎么建?往哪里走?“摸着石头过河”的珠海,立足自身独特的条件,选择了与众多城市不同的道路——生态立市、环保先行,摒弃粗放增长、坚守高科技产业。
45年的风雨历程证明,珠海的选择,终等来别样花开。
因为埋下“科创种子”,珠海为今天的科技革命浪潮打下了产业基础,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4+3”支柱产业群,2024年其规模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近八成。
因为守住“青山绿水”,珠海为中国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全国首批环保法规、“八个不准”环保铁律,保障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珠海,在实践中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共富之路▶▷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珠海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5年来,经济特区范围从6.81平方公里发展到1725平方公里陆地、9348平方公里海域,人口规模从36.5万人增至超251万人,经济总量实现千倍飞跃。
“活力之城、创新之城、美丽之城、共富之城”的果实,逐一落进普通人的生活。
2024年,全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9项民生支出高达434亿元,人均民生支出位居全省第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3万元。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正是珠海的幸福密码。
一场考试,照见学有优教。轮椅男孩王文琪,在一个人的考场顺利完成高考。个体关照背后,更有珠海首推12年免费教育、学位攻坚、率先引进顶尖高校合作办学的魄力。
一张房卡,圆了安居梦想。50多岁的黄英锦,在退休时等来一张“安居”证,全家人住进新房。探索宅基地改革制度试点、现代乡村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珠海从未停止。
一份保障,托起生活信心。一份“大爱无疆”,是全国最早“惠民保”模式的尝试。让万千普通人看得起病、有社会保障,是珠海给人民托底的安心。
“珠海经济特区45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求索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奋进史,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再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珠海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周林生说。
南方日报记者 梁涵
(责任编辑:综合)
-
中国最西端的城市,在书香中“粤”见万千气象_南方+_南方plus9月15日傍晚,新疆喀什市的“悦读粤有趣”城市书吧非常热闹,一场名为“神奇的光——科普研学活动”的阅读分享会正进行。来自喀什市第四小学的
...[详细]
-
目前我市降雨有所减弱,市气象台12时45分已解除全市暴雨预警信号,全市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继续生效,请注意防御。
...[详细]
-
8月17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携其最新随笔集《云朵的道路》来到2025南国书香节珠海分会场,以“文学与生存”为主题,与珠海读者们展开一场关于文学本质
...[详细]
-
明日,我们终于要和闷热的三伏天正式告别。但别高兴得太早,出伏后的养生门道可不少,尤其是饮食上的那些坑,可得提前避开。饮食出伏后,很多人还改不了夏天贪凉的习惯,冰饮、刺身、凉菜依旧不离手。可你知道吗?经
...[详细]
-
13日,第九届财经发展论坛在人民日报社举办,本届论坛以“扩大内需 应对挑战”为主题。本届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人民周刊》杂志社、上海财经大学财税投资学院、上海
...[详细]
-
据“深圳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过去3小时大鹏新区和大亚湾普遍出现20—30毫米降水,预计上述地区未来3小时内仍将出现20—30毫米降水,深圳市气象台8月18日16时24分将分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扩展至上
...[详细]
-
8月17日,2025南国书香节开幕的第三日,现场人流络绎不绝。在“阅·世界”国际文化展厅内的香港馆中,记者看到,读者们自觉排起长队,等待中国香港歌手邓紫棋的科幻小说《启示路》精装恒藏版首发。“今天,来
...[详细]
-
今年,广东地区发生了我国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截至8月16日的最近一周,广东省新增报告83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据统计,本次“基孔热”疫情广东已累计报告病例9933例。白纹伊蚊在我国广
...[详细]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韩恩厚:以合作赋能梅州铜箔产业发展
“梅州是块人杰地灵的宝地,崇文重教的氛围让我坚信,这里未来发展潜力可观。”首次到访梅州,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韩恩厚便被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2025院士专家入
...[详细]
-
8月16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一则有关驴友未经批准擅自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案例判决。2023年7月,阳某、伍某、陈某、温某、罗某等驴友,被网络上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风光视频吸引
...[详细]

把一粒种串成一条链,广东种业绘就鲜食玉米产业新图景
开渔第一市交易忙!千年博贺港抢“鲜”不停
今年南海休渔期,海警查获违规渔船320余艘
8月17日佛山市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45例
中山农业科技特派员下沉一线,为水产养殖注入绿色动能